一个个艺术项目是如何“诞生”在南海大地上?艺术家为什么创作出这些艺术项目,他们如何把南海的地域特色揉进创作的各个细节,再把大地作为当地文化的展示场?艺术项目从奇思妙想到紧锣密鼓的创作与落地,都是一段长长的路途。让我们打开地图,走入八个艺术分区之一的西岸凰岗村,逐一了解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故事。
位于西岸的凰岗村旧址距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上世纪 80 年代整村搬迁后荒废至今。背靠茶山山脉,村后有平顶山和镇顶山,四周环境得天独厚。村中原有住民悉数迁出,小路纵横,留存灰砖建筑五十余栋,如同睡着了一般。旧址内现存有 36 座老宅和 41 株树龄较大的树木,包括人面子、龙眼等名木,其中年龄在 100 年以上的树木共 12 株,均为国家三级古树,最大树龄为 250 年,是珍贵的古树群落,记录和生动反映了社会发展和自然历史变迁的痕迹。游走其中,思绪穿越,宛若身处秘境。
从步入村中的小道开始,你便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小道两边的人面子树枝繁叶茂、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穿过,投射在大地和枝叶上,形成斑斑点点的光影。放慢呼吸仔细聆听,你还会发现脚踩着枯叶发出的“沙沙”声与草丛里传来的虫鸣声在“共奏”。
西岸凰岗村的探秘之旅,从村道漫步开始,沿着村中小道聆听鸟鸣电台的奇妙鸟鸣声,寻找在植物与民居中“长出”的神秘光圈,展示南方植食文化的卜卜斋、把灶台摇身一变变成花的厨房。创造具有神秘感的作品,以烘托凰岗的独特氛围。作品展示了一种不可能性,它就像一个盘旋在空间中的黑洞 — 它是两座建筑的一部分,但建筑直接穿过它时,建筑仿佛隐身,而作品宛如悬挂在空中。雾和光的结合填满了房间和周围的区域,创造了奇妙的感觉,仿佛这里发生了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在整个场地中,植物和树木在建筑中生长,非常明显地表达自然的力量。它是自然的动态展示,与人的平衡是不断变化的,就像所有的自然系统一样。这种关系应该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的平和共存。1980 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珀斯,目前生活和工作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是一名艺术家兼设计师。主要在户外或一些较偏远的公共区域进行创作,以特定的场地为本,将简单的材料和美学与本土化的自然现象和光线融合在一起。他创建的艺术装置消除了不必要的视觉材料和审美包袱,尽可能直接地传达一种崇高的感觉,给观众创造微妙又深刻的特别体验。🌱
作品源自艺术家于 6 年前发起的“发现南国夏果子”项目,通过记录家常味,了解食物的另一面,重新认识植物与土地与人的关联。仁稔(人面子果)、苹婆(凤眼果)等,这些带着平易的、本能的、亲密的标记的南方植食,是人与天地相处的一种知慧,有着巧言令色之外的实在和美好。作品在这个南方少有依旧保持良好生态的古村遗址中,以一个新的空间呈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字“卜卜斋”,在南方曾有私塾之意,“斋”既然是书屋,也有分享食物之意。希望这个创作引发穿越于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对话,探索着不止于“食”的表达,呈现新鲜律动的“地方植食设计提案”。艺术项目《彼得猫卜卜斋》别册《南方猫食植宇宙梦》,掀开别册的每一页都仿佛看到了南方人的食谱源流。《彼得猫卜卜斋》创作纪录
👇
生于广东佛山,现工作和生活于广州和上海。留学日本,回国后加入《周末画报》,展开了长达 15 年的创意和编辑工作,期间策划了多个文化及艺术项目,包括 2009 年在广州创办“彼得猫·古本店”,并行发起倡导循环阅读项目“广州书墟”,持续了 7 年。长期持续推动中日工艺文化交流,所涉日本石川县和京都府。之后联合创办了上海柠檬力文化。译作有《寺山修司少女诗集》,编有《南国的夏果子》《阅读之末日号》《寻找我城》等书。了解更多创作背后的故事-冬日里,围着“彼得猫食桌”品人面子之味
艺术家考察纪录
👇
The Scenery of Home - Blooming Kitchen旅行的时候,艺术家几乎随身携带着自己的“家”,小到日常点用的沉香,
大到亚麻双人床单。如果在一个地方停留两天以上,她会迅速把身处的空间,布置成自己熟悉的样子。一扇能看见风景的窗,一张可以安心睡觉的床,一张用来好好吃饭的桌子,一把可以阅读的椅子,在心里装一扇可以随时打开、通向任何地方的门。随遇而安放随身携带的生活。对于作品,艺术家希望它是一个分散又统一的存在,家的风景。有门、有窗、有桌、有床、有吃、有喝,也有书、鸟、动物和植物。它们散在各处,在心里随时拼装。
| 刘芊岑 中国
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一心只想玩耍的人,擅长手作、摄影、写作,
是生活的艺术家。🐈
The Ocelot and Its Friends豹猫作为佛山的代表性野生动物,在大洪水退去后邀请朋友们来到他的故乡,许许多多动物由此出现在这片古村落之中,思考着人类对世界进行的改造。人类的痕迹在这个时刻让位给了自然,让位给了大地上的动植物,一种新的和谐与勃勃生机在这片土地上酝酿。在这里,绿色植物快速覆盖了人类的建筑,成为一种神奇的景观。或可把这种景观理解成为一个独特的舞台,艺术作为人类的行为出现在舞台之上,会短暂覆盖植物,但过不了多久又会被植物所覆盖,周而复始,生成一种有趣的对话。多个回合之后,我们不会再纠结于人类是否战胜了自然,或是自然终于战胜了人类,而是会在一种持续而缓慢的时间进
程中,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 邬建安 中国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从《九重天》《七层壳》《万物》《五百笔》到《无
限绘画》,邬建安的系列作品援引了大量出自上古神话、历史传奇和现代文明
的形象和典故,成为当代艺术独树一帜的个案。他综合运用牛皮、水彩纸和宣纸、蜂蜡、丝线等材质,通过体量惊人的复制与手工拼贴,作品的最终形态往往以极具神秘视觉体验的巨型装置呈现。邬建安的艺术思辨和视觉创造,核心在于借助那些看似远离今日生活的情境,表达人类文明历史中永恒的部分,唤醒人内心感受中隐秘幽微却宏大磅礴的潜意识,进而引发对时代和人的反思与观照。🐦
漫步的彼时彼刻
Birds Radio - A “Tale” of
Huanggang Village
凰岗村遗址,为艺术家带来探险的欲望,这种神秘感不只是来自凰岗村古朴的人文与生态气息,同时也夹杂着原始的、未知的、奇幻的、大地的“编码”。在凰岗村的鸟鸣装置,是“鸟鸣电台”收录各地人们收集的鸟鸣声。与凰岗的连线,这也许是一次地球上邻居们的相遇与对话。同时,也期待与来到当地的人们,一起继续“发现与分享身
边本有的美好”,一起记录与流传一个崭新的“凰岗传说”。鸟鸣电台,起于 2022 年 4 月,是通过社交媒体向公众收集鸟鸣录音
并且分享的可持续公共艺术共创项目。目前已收集了来自上海以及中
国其他城市包括世界各地的鸟鸣 900 多个,此项目还在持续进行与生
长中……艺术家手稿
“鸟鸣电台”与刘毅老师一起收集与分享鸟鸣
| 刘毅 中国
擅长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表演等不同形式的创作来探索身体与空间、精神与物质、个体与公众、文化的在地性与抽离感等议题和关系。日复
一日的手机数码绘画创作中展现的古典造型与当代色彩的独特风格诠释了他对
生命的好奇以及神话般的想象、个人的记忆和生活的经历。同时他对数字媒介、物性材料与创作主题之间的叙事关系发生兴趣,涌现了大量以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场为语境的平面或空间艺术作品。
🌳
📢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扫码购票▼
——
主办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
承办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南海区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瀚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西樵镇人民政府西樵山书院
总策划人 孙倩顾问 北川富朗策展 HUBART